今天是:
无锡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欢迎您的光临

协会动态

联系我们

无锡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

电话:0510-82719983
传真:0510-82757760
邮编:214101
地址:无锡市东亭友谊南路88号三楼(太湖大道南侧)
电子邮箱:wuxi_taixie888@sina.cn

微信公众号:

专题报道

纪念两岸交流三十周年征文选—— 来自台北的百封家书

发布者:无锡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 发布时间:2017-12-4 13:15:08 点击次数:3366 关闭

    “来了,来了,台湾二姐的第100封信寄来了。”昨天,家住迎龙桥街道湖滨社区康馨苑小区的缪璹老人十分激动,颤动着双手,从一个盖着“台北”邮戳的信封中抽出两张薄薄的信纸,来信者叫缪璟,是缪璹的二姐,今年91岁高龄。今年已经是两位老人保持书信来往的第9个年头了,几乎每个月,他们都要通信。原本以为这第100封家书要春节后才能收到,没想到提前到达了。提早收到来自台湾亲眷的新年祝福,让缪阿婆一家觉得格外幸福和温暖。


    在最近收到的这第100封信件里,姐姐缪璟还叮嘱妹妹不要再费心托人给她带家乡的特产了,“现在台湾也有很多大陆的产品了。”缪璟还说,虽然现在台湾的年轻人也都不爱下厨房,逢年过节都喜欢到饭店里聚餐,可在缪璟这一家,还是遵循老规矩,过年烧几样小菜,祭拜祖先。
因学业远离故土,一别数十年
    “盼望了好久,今天收到了我亲爱的小阿囡的万金家书,特别兴奋,中午吃饭感觉特别香”。缪璹从1月21日收到这封信,已读了无数遍。缪璹的二姐在上世纪40年代跟着搬迁的大学一起去到台湾,然后读书工作成家,一直留在了那里。由于时代原因,缪璟虽然一直思念家人,却无法与家人相聚。

    上世纪80年代后,随着两岸关系的放开,终于和亲人相聚,她每年都会回到无锡生活一段时间。“二姐除了过年的时候要回去陪儿子过年,很多时候都在无锡。”缪璹阿婆说,二姐很想念家人,还回无锡买了房。2008年,兄弟姐妹们一起去了蠡园、梅园游玩,二姐还感叹无锡的变化真大,一年一个样!但好景不长,就在2008年,二姐的儿子患上了鼻咽癌,她不得不回到台湾照顾,自那以后再也没有回来过。2009年春节前,想念二姐想的“心发慌”的缪璹阿婆,提笔给二姐写了第一封家书。一个多礼拜后,她收到了回信:“亲爱的七妹,来信收到。恭贺你新年快乐,万事如意,心想事成,阖家幸福吉祥!”捧着二姐的回信,老人快活的像个孩子。一封封来自台湾的家书,诉说着无尽的思乡之情。


远方的二姐身在异地,心却眷恋着家乡
    缪璹阿婆今年80高龄,据她介绍,自家一共有兄妹8个,除了已经去世的大姐和人在台湾的二姐,大家都在无锡。2010年11月,缪阿姨夫妻还特意跟着旅行团去台湾看望二姐,见到了姐姐的重孙。“年龄大了,力不从心,想回也回不来了”,缪璹说着说着就红了眼眶。
    缪阿婆说,二姐在这些来信里,谈得最多的就是想念大陆的兄弟姐妹,想念无锡,想要落叶归根,回到家乡。“以前二姐都会在吃“青豆子”的时节回来,可是姐姐如今已经91岁高龄了。近年来,腿脚也越来越不方便,行动有时候都要坐轮椅。她再回到无锡,不知道将是何时了。”说到这里,缪璹奶奶眼角泛出了泪光。为了安慰二姐,无锡通地铁了,无锡开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了,一些家乡的大小事,缪璹都会通过书信描述给姐姐听,说说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。

    缪阿婆说:“我是她最疼爱的妹妹了。”信里,二姐缪璟都宠溺地称呼她为“我的小阿囡”,虽然其他兄妹也会和二姐通信,但是自己是最多的。缪阿婆平时爱好书画和摄影,常在信中邮寄一些自己的绘画作品和无锡的城市照片给二姐。她给二姐寄了自己画的牡丹花,二姐把画挂在了客厅里,说到这里,缪璹笑得停不下来:“二姐还告诉我要努力,要继续刻苦学习,可是我已经80岁了,不知道要怎么刻苦啦!”


年事已高,文字成了寄托思念的最佳替代品

    缪阿婆小心翼翼地把多年来收着的100封家书全都抱了出来,展示她的“珍藏”。只见,一个个信封整理有序,在信封的左上角,用蓝色繁体字清晰地写着台湾台北市的某个地址,信封中间则是江苏省无锡市康馨苑门牌号,右上角盖着台北的邮戳,信封一字排开铺满了桌面,满满的都是温暖的回忆。缪璹奶奶表示,从2009年的第一封开始,老伴朱传仁都会帮她将家信收编好,十封信一个信封,每封信上都标着编号。朱先生说,因为自己大学分配到郑州工作,也曾远离家乡,所以特别能够理解二姐的思乡之情。因为怕信遗失,所以每次老伴回好信,他都会用黑色记号笔给每个信封编号,细细收好。同时,这些信件成了寄托亲情、两岸血脉同源的最好见证。


    当问起有没有平时电话联系,一旁的老伴朱先生笑着说:“今年过年时候,我们还和二姐通了电话,通过电话互相问候拜年,虽然她们俩耳朵都听不太清,电话里不怎么听得清对方说什么,但是还是能感受到彼此的牵挂和思念”。缪阿婆一边说一边摇头:“以前还会到邮局给台湾二姐打电话,过年的时候也会让女儿通过手机视频和台湾二姐互相问候。但是现在年纪大了,耳朵也听不清了,二姐还特地换了音量更大更清楚的电话,但是我还是听不清。而且家书抵万金啊!想念姐姐的时候就能把信件再翻出来看看。虽然一封信几页纸,但每次见到熟悉的字体和签名,都感到很温暖。”这就是家书特有的魅力和温度。
    这些信不仅仅表达了两人的思念,更是让对方安心的“定心丸”。缪阿婆说,“要是收不到我的信,她会着急的。我收不到她的信,也会着急。”姐妹二人年纪都大了,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对方的身体,能收到信代表着两人的身体都好。
    说起以后还会不会去台湾,缪阿婆也表示“很困难”,因为自己耳朵不灵光,老伴的眼睛又不太好,所以去台湾的希望不大。但是她仍然会把信一直写下去。缪阿婆表示,为了能够一直写信,自己每天坚持在手里盘核桃,就是为了在写信、画画的时候手指更灵活。“只要我还能写,我就要把家信写下去。”一封封家信就这样连接起了无锡与台北的情缘。


江南晚报 张颖 黄孝萍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
国台办 | 省台办 | 全国台企联 | 无锡市政府 | 无锡科技局 | 无锡商务局 | 无锡经信局 | 无锡人社局 | 无锡环保局 |